教寶寶說話過程中,家長最應該注意3件事,第一件很多家長沒注意
發布時間:2020-08-22
瀏覽人數:85
一般寶寶到了一歲左右的時候,就已經可以說一些簡單的字或者詞,很多家長都希望寶寶能夠早早說話,在寶寶會說一個字或者詞的時候,家長都會興奮不已。
要想讓寶寶早一些學會說話,就需要家長經常和寶寶說話,給寶寶一些引導和示范,讓寶寶慢慢來理解然后模仿,最后可以自己說話。但是很多家長在教寶寶說話的過程中,很容易犯4個錯誤。看看你家有這些問題嗎?
第一件事和寶寶說一些“寶寶語言”。很多家長在和寶寶說話的時候會很不自覺地使用一些寶寶語言,什么是寶寶語言呢?說出來一定不陌生,就比如“飯飯”“水水”,家長總覺得這樣說很可愛,寶寶容易理解,其實這種想法時錯誤的。
對于寶寶來說,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就代表一個意思,所以“飯飯”并不會比“飯”好懂。關于這一點,很多家長都會這樣做,其實如果經常這樣和寶寶說話,孩子會以為這種表達方法是正確的,說話就應該這樣。
這樣就會延長寶寶學習語言的過渡期,會讓寶寶遲遲不能發展到說完整話的階段。所以在寶寶學習語言的時候,家長最好減少和寶寶說“寶寶語言”。
第二件事不要重復寶寶的錯誤發音。在學說話的過程中,寶寶經常會出現發音不標準的情況,把“姑姑”發音成“嘟嘟”,把“姥姥”發音成“襖襖”。
這種情況是大多數寶寶在學說話初期都會出現的一個情況,家長不要跟著寶寶重復孩子的錯誤發音,不然會導致寶寶認為錯誤的發音是正確的,這對寶寶學習正確的發音是一個阻礙。
家長在教寶寶學習說話的時候,一定要態度端正。要堅持用標準的正確的發音和寶寶說話,寶寶慢慢聽著,慢慢理解就會慢慢糾正過來,最終發音正確。
第三件事寶寶說話晚一點是正常的。有的寶寶的智力、聽力、行為等方面表現都正常,可以聽懂大人的說話,也會用點頭搖頭以及一些其他的身體語言做出反應,但是就是不會說話,這樣情況下家長不用太著急。
這種情況叫做“特發性語言發育延遲”,它不屬于病態,只是語言發育比較晚。對于這樣的寶寶,家長不能太著急,平時多和寶寶說說話,給寶寶多講講故事,一般等到兩三歲的時候,寶寶自然就可以正常說話了。
如果寶寶到了2歲還不會說話,而且沒有任何交流性的語言,父母就需要引起重視了,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,以免引起嚴重后果。
上一篇: 寶寶喂養難題:吃輔食便秘、孩子將食物含嘴里不下咽,怎么辦才好
下一篇: 開會帶孩子出門,要注意些什么